咨询热线

028-83033513


开拓新能源   服务新世纪


创源油气

开拓新能源    服务新世纪
喜讯:公司特色技术支撑的泸州深层页岩气H11平台测试首超100万方
来源: | 作者:成都创源油气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| 发布时间: 217天前 | 588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9月7日,泸州深层页岩气泸203H11平台5口井井均测试日产量超20万方,平台测试日产量超100万方,标志着泸州深层页岩气获得重大突破,这也是成都创源公司“四因子”返排工程增产技术应用的首个百万方平台。


以“四因子”为主的返排工程增产技术是成都创源公司独有的、有发明专利的特色技术。成都创源公司自2016年就开展返排技术调研,2017年开展室内实验,机理研究,先后与卡尔加里大学陈掌星院士团队、中国石油大学(北京)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,至2020年获得“一种页岩气水平井压后返排油嘴动态调整系统及方法”。自2021年起开展现场试验与技术应用,先后在威远、长宁、泸州、自贡、重庆开展应用,共应用46口井,均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。


H11平台位于泸州北区FJ向斜,是2024年“四因子”返排增产技术应用的首个大平台。面对平台内井间压窜等复杂情况,成都创源公司基于压裂后效果评价结果,利用返排工程增产技术针对性地制定返排策略,实时跟踪动态,及时调整油嘴,实现平台5口井井均测试产量22.53万方,效果远超预期。


一是优化闷井时间。通过压裂后应力分布状态优化闷井时间,确保闷井期间储层二次改造最优化、压裂能量利用最大化、闷井伤害最小化。利用闷井压降模型精准预测开井时间,为甲方返排计划制定提供有力支撑。


二是精细油嘴调整。返排过程中,充分利用现场数据,通过“流量、伤害、应力、产能”四个因子实时表征气井状态,结合井筒流型计算和现场高频数据分析,定量化评价“地层-井筒”复杂流动状态,实时诊断气井伤害,突出气井临界出砂流量控制,及时对油嘴进行调整,利用“基质-微裂缝-裂缝-孔眼-井筒-油嘴”耦合流动模型对调整后的动态进行模拟预测,实现油嘴调整精细化、定量化、合理化,达到降低出砂伤害、降低裂缝伤害、提高单井产能和EUR的目的。


三是建立良好沟通机制。建立“气矿-现场-创源”三位一体沟通机制,突出以气矿为核心,创源技术团队为支撑,现场试气队充分配合,形成气井返排实时跟踪分析调整工作流程,以实现油嘴及时调整,返排伤害降低的目的。


下步成都创源公司将持续以系统化管理、一体化研究、数智化赋能为指引,发挥全员技术潜能,持续深化返排实时优化技术攻关,提高返排动态特征诊断和油嘴制度调整的数智化程度,进一步提高现场支撑的及时性和准确性,提高气井生产效果,助推页岩气规模效益上产。